主播:雅芳
这首词来自清代词人纳兰容若——《沁园春》。有烟火迷离的况味,有花事荼蘼的光景。于是起身,又落座在岁月河山之巅、江湖之畔,若泛若不系之舟,那便泛若不系之舟,若相忘于江湖、那便相忘于江湖。不放下、亦不执着,是六月的我,除了静坐还是静坐。别言语也别发问:谁入千载相思门。
主播:李宇春
时代混同而暧昧,生活持续、忧郁、浑浊。混迹于色厉内荏的光明里,一切都言之凿凿,掷地有声。相信某种主义、追随某种趋势、加入某种派别......惯性和惰性让什么都理所当然,而那理所当然地一切一次又一次演变为奴役自己、排挤异类的资本。
主播:陈数
一封发黄的情书,写于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”的年代。属于旧时光的情书,因积满了岁月的尘埃而变得陈旧暗淡,搁置在众多物品之中,它的份量看似长脚蜘蛛留在平静水面上的印记一般轻。
主播:周宇
品读余秀华诗的时候,总会干干净净地沉浸在她的文字世界里。不用带着许多的背景情绪,也不必铺陈种种选择性的态度,只需细细体味诗的本身与诗人的情怀,交相呼应出的独特气质。至于那些外在的因素,自是从未磨灭过诗人对一切她所爱的渴望。
主播:吴百纳
威廉·莎士比亚(1564-1616),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、诗人。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、154首十四行诗、两首长叙事诗。代表作有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《哈姆雷特》《李尔王》《麦克白》《奥赛罗》《威尼斯商人》等。
主播:紫嫣
岁月洞穿了时空,在那前赴后继的面庞上雕刻出蜿蜒而细密的沟壑。从清纯可人的女子到步履蹒跚的老妪,母亲给予的深深爱意如同她脸上的细纹,由简及深。母亲或是如水般温柔,或是行峻言厉,她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但面对孩子却有着同样的高尚品德——母爱。
主播:谭晶
“我爱我本质的幽暗时分, 在其中我的感官渐渐深沉。” 当一个人叩问内心、自我体察时,他往往会被思绪包裹。此时,时间和空间织就的网如遇强风,一触即破。他的思考越是深入沉迷,四周就越是冥冥如晦。与此同时,虚室生白,内心也愈发宽敞明亮。
主播:杨澜
格奥尔格·特拉克尔(1887-1914),二十世纪奥地利表现主义诗歌先驱。这位德语诗歌中的“黑暗诗人”深受霍夫曼斯塔尔、波德莱尔和兰波的影响,将自己对父亲的热爱、对母亲的痛恨(也许仍然是一种爱),以及对妹妹的情愫交织成深沉而迷狂的意象。
主播:王景春
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,这来源于他对生命本体的幻想与沉思。诗者一再强调自己的心爱着这个世界,那么,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?她有温暖的草地、湖底沉睡的鲈鱼、脆弱的霜花……所有的意象来自于诗人对自然生命的观察,它们一一汇聚,重构成诗人所爱的“她”。
主播:郭静
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,如果曾经眼看着自己将要抵达心中的理想之地,但又出现什么事物将他排除在外,心中只会更加渴望那片求之不得的地方,偌大的世界,什么都不能阻止他心如死灰。
主播:袁弘
没有哪个季节比夏天更适合热恋了。绿树、鸟鸣和繁星,夏夜的空气都弥漫着晚香玉甜甜的清香。这个季节似乎天然适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:稍显莽撞的告白,不顾一切的私奔,或者这首诗里的夜会。
主播:王殿军
周梦蝶(1921-2014),本名周起述,笔名起自庄子午梦,表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。台湾诗人。1959年起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前摆书摊维生,成为60、70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。直至1980年,因胃疾而结束21年的书摊生涯。
主播:王蕙君
「魔」是梵文“摩罗”(mara)的略称。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、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称为「魔」。但「魔」还有层意思,即神奇的、变幻莫测的。借用该字的双重含义,对比洛夫早期作品中呈现表层、近乎是魔幻的诗歌文本,我们可以看到潜藏在深层的、穿越生命之黑暗的急促跫音。
主播:王石
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让孩子去爱,是给孩子最好的爱。”诚然,每个为人父母的,都想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爱给自己的孩子。泰戈尔说,“愿我的爱/像阳光一般将你围绕”。孩子,你自己就是阳光,可以驱散任何罩在你身上的阴影。